临沧古誉是茶乡,忙麓光山名远扬。
水绕山环千岭绿,清明时节采茶忙。
这首写在清雍正年间的诗歌里提到的“忙麓光山”,指的便是今天,矗立在澜沧江西岸的忙麓山。
一
临沧,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就有了人类生活的痕迹,这里是世界大叶茶种的原生地。北回归线从临沧横贯而过,永德大雪山、邦东大雪山和勐库大雪山构成山脉主峰,澜沧江、怒江穿越全境。
临沧是世界茶基因库,那里有很多著名的微小产区,这些年市场上最为出名的冰岛、昔归就出自临沧。
昔归的茶园多分布在半山一带,混生于森林中,此山因多种芒果树而得名芒绿山,也称“忙麓山”。
和云南大多数知名茶山不同的是,昔归村位于澜沧江边,海拔七八百米,而云南大多知名茶山,海拔都较高,比如,班章村海拔1500多米,冰岛村海拔近2000米,那卡海拔1600多米。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宗懋曾经这样谈过临沧茶区:
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在澜沧江流域,最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环境在澜沧江两岸。
澜沧江西岸的忙麓山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温和,日夜温差大,森林大面积覆盖,澜沧江云海弥漫。
其早朝阳晚背阴的山势,使得日照时间短,且多为漫射光照射,加之雨量充沛,湿度大,土壤富含腐殖质,土质疏松,含有茶树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
在这种生态条件下生长的茶树植株健壮,基叶肥实厚重,为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澜沧江水千万年来从这里经过,云南大地特有的赤红壤哺育了这些古茶树,各种寄生植物在雨林里和茶树们相生相伴,昔归茶,由此保存了最初的韵致。
二
最早生活在云南的濮人,将昔归茶敬献周武王;宋代大理国时期,昔归茶又成为大理国的“御茶”;清朝鄂尔泰在云南采办贡茶,昔归茶又被远运到北方的都城。
在《临沧县志》记述中,对忙麓茶的评价最为突出:“较名贵的初制青茶是忙六茶和晓光山茶,忙六茶产于邦东忙六山,茶水的浓度高,清澈,经久耐泡,饮后爽回味。
清末民初《缅宁县志》记载:“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这里说的蛮鹿,现称为忙麓,锡规现称为昔归。
忙麓是昔归里最好的,而昔归,又是邦东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属于邦东乡邦东村委会昔归自然村。因为当地的习惯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所以茶树保护得比较好,是低海拔产好茶的典型代表。
“顺着乡村小道盘山而上,皮卡车一路颠簸,左右甩尾,站在车斗的一席小伙伴,抱成一团,连声大叫……这一幕临沧版速度与激情,也成为这几天,大家最难忘的一刻。”
这是茶语网小伙伴雅菲在春茶季,进到昔归的一段描述。和她同行的另一家媒体记者这样说,“为了探寻古茶园,经常动辄就是三四个小时的山路,颠簸之下,疲态尽显。不过,长途跋涉之下,古茶树的静谧,原始自然景观的秀美,都令人精神一振。”
四
邦东茶为大叶种茶,茶气强劲,口感饱满纯正,以回甘好而闻名。
昔归茶的特色是:叶片多偏瘦长,汤色明亮清澈、香高气扬、滋味微涩甘甜,喉韵沉香鲜爽、茶气醇厚。
昔归茶内质丰富,十分耐泡,茶汤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好像涓涓细流般连绵不断。
“近年来每年都到昔归,但2017年初春,云南的雨水特别多。从大理到昔归村,最近的路途因多日降雨导致塌方无法通行,只能绕路而行。山路蜿蜒,近310公里的路程,颠簸行进了7-8个小时。到达昔归村的时候,已是日落黄昏,灯光渐起的时辰了。”
下关昔归古树茶的每一个制作流程都有严格的工艺标准: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干燥。(以下流程为下关沱茶集团提供)
采摘:每天上午茶农上山进行鲜叶采摘,通常在中午十二点之前结束采摘,将鲜叶送到初制所。
摊晾:鲜叶采摘之后会平铺在通风的地方进行摊晾。摊晾过程中,鲜叶水分部分蒸发,防止杀青过程中鲜叶因水分而粘连,有利于杀青过程中青味更快地散发,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
杀青:每一锅炒制时间大概为半个小时,每次炒制7-8斤的鲜叶。不停地翻炒、抖落,高温蒸发鲜叶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
揉捻:杀青后,茶叶已经变软,通过揉捻,破坏茶叶叶片组织,促进茶叶内质转变。另外,通过揉捻使茶叶形成紧结弯曲的外形。
干燥:茶叶干燥的主要目的是使茶叶的含水率降低至稳定的状态,对于后期品质的稳定起到较为关键的影响。
干茶:颜色偏黑,透出墨绿色,条索修长,非常紧实,可以看到明显茶毫。
厂茶做标准,做平均,而无法达到个性化。这种标准,不是唯一或者是最高的标准,它是一个参照物,一个入门量化的可参照对象。
喝了大厂茶,你就知道你喝过的茶,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也许,这就是下关昔归茶的意义所在:它给了所有喜欢下关茶的粉丝们一个追逐更高昔归古树茶的标准和方向。
撰文:十月
摄影:宝军
部分图片由下关沱茶集团提供